21世纪的印度外交政策
印度前大使瓦德瓦(Anil Wadhwa)表示,随着世界秩序发生变化,印度正在其外交关系中制定新的包容性路线。
印度在21世纪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立志于在其邻国和世界上创造一个利于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软实力增强的有利环境–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印度正在寻求自己在国际社会中应有的地位。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印度在安全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国防以及对资本、技术、思想和创新更高的需求,以满足国家日益加快的转型步伐。在一个日益相互关联的世界里,贸易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和技术流动的增加都要求印度落实其能源供应、获取发展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保持海上通信通道畅通、寻求海外贸易和投资机会,同时保持对外开放,并通过多边机构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和自由化的贸易和投资体制。

在过去的十年里,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曾经独当一面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体系中受到了新的权力分配的挑战,而中国已经崛起成为美国主导地位的挑战者。即使在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恐怖主义随时威胁着人类进步之际,新的冲突领域仍是建立在科技优势和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的指数级发展能力之上。
近年来,印度一直把精力集中在近邻和周边地区以确保其稳定的增长环境。这其中,南亚则在印度的外交政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印度正在努力加强与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缅甸、马尔代夫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与此同时,印度也在努力保持与中国关系的平衡。在双边方面,自去年两国领导人会晤后,多中印在洞朗区域(Doklam)的对峙已被搁置,而寻找与中国合作调整的过程可能还会继续。
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与东盟的关系有所恢复,重点放在了互联互通项目上– 包括实体、数字和文化方面。印度与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防务关系取得了显著进展。印度–太平洋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四方集团(the Quad),作为一群希望共同维护该地区法治、航行和飞行自由,以及和平稳定的民主国家–即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组成的一个非正式组织,其国际地位也逐渐上升。印度的“印太“概念与东盟的“印太“概念不谋而合——即印太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它不谋求与任何人的利益背道而驰而孤立任何国家;它寻求合作共赢,以促进该区域所有国家的发展与繁荣;且东盟仍然是这一概念的核心。随着印度与东盟关系的稳步发展,印度也设法在海事领域意识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安排。印度,东盟,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目前还在就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合约(RCEP)进行谈判。该协定如能成功缔结,将会是对该区域意义非常深远的一项发展。

根据莫迪总理提出的10项指导原则,印非伙伴关系正朝着更高水平迈进。在这个处于印度西部的国家,印度在很多层面都有着巨大的利害关系,而这些因素皆处在上涨的势头,包括能源供应、700万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海外侨民、与该地区的贸易、投资和安全关系等方面。该地区的稳定对印度至关重要,因此,印度对能够直接影响到它的能源安全和与中亚国家的联系的美伊冲突升级持谨慎态度。除了印度周边地区之外,印度还扩大了从中亚开始的接触范围,如今的印度是上海合作组织(SCO)的积极参与国,并正在努力与欧亚共同体达成一项经济安排;在欧洲,它与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国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与拉丁美洲的贸易和投资也蓬勃发展,自然资源成为新的合作领域。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可靠的长期防务伙伴,但在去年两国领导人在索契举行峰会之后,双方都在探索重振经济伙伴关系的新途径。印度与以色列、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关系也在扩大。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国防、科学和技术、人际交往以及贸易和投资都已成为这一关系的重要支柱。
在多边领域,印度将努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鉴于印度对维和行动的贡献、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支持,以及庞大的人口,印度入常应是实至名归。
印度已经成为治理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的拥护者,以及国际太阳能联盟(International Solar Alliance)的领军人物。它正在与区域组织如环印度洋协会(IORA)合作,发展本地区的蓝色经济,并一直主张在国际层面上达成一项打击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无论是联合国、国际金融机构,或者是20国集团,印度都是全球治理改革的领导者,并将于2022年担任G20峰会的主办国。归根结底,印度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印度选民的要求、其发展方案以及为其经济和科学进步引进技术和资本的愿望而制定的。